
2025 已經走過三個多月,不知道大家還會期待今年嗎?會一樣充滿希望,還是已經在等待可以喘息的連假?
對我來說,2025 注定是我人生的低潮年。從做了好幾年的設計,30 歲突然職涯急轉彎,跑去學程式,還勵志想成為前端工程師?這中間必然經過了不少對職涯的自我探索。從一個小白開始嘗試用 AI 寫程式的那一刻起,我的人生軌跡就發生了改變,對程式開始產生了興趣,才有了之後轉職的想法。我辭掉了工作,全新投入學習並準備轉職。
然而,因為我是自學,身邊沒同儕,也沒老師可以問,就只有 ChatGPT,一路上是它耐心教我程式。而這樣走來三個多月,一路伴隨的是孤獨感和金錢的匱乏感。每天起床只有自己,要為自己安排學習進度,自律地前進。雖然生活開銷有家人的一些資助,但我也是過得非常拮据,因為對我來說,那些錢是我爸媽的,我絕對沒有理由亂花。吃什麼都能省則省,社交場合也點最便宜的餐點。然而,花費的自我限制,不只限制了我的自由,也加深了自己對身邊人的比較心,耗損我的能量。
這些感受對我都是一點一點的消耗,所以我常常感到憂慮,提不起勁來。這過程中我也在學習如何自我恢復能量,讓自己每天都很有活力地過生活,因為我知道只有充滿活力,才能充滿效率,轉職才會順利。
所以怎麼做?相信大家也看了文章的標題,也想知道「為什麼」。
在開始解釋之前,先跟大家分享一段經歷~
我前段時間對繪畫心理學很感興趣,所以我報名了一堂為期半年的課程,學習怎麼從畫作中了解別人。教這門課的是一位經驗豐富,也極具幽默感的老師。每次上課,他都是梳著整齊的油頭,而且一定會搭配花襯衫和皮鞋,真的是極具個人風格。上課過程中也是非常開心,因為老師很有趣,所以我們也學得很起勁。
那時候講到心理創傷的議題,老師分享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經歷。
幾個月前,老師受邀到南部講課。那天,他的心情格外愉悅,因為講的主題是他非常喜歡的。他邁著輕鬆的步伐,準備前往火車站搭車。然而,就在他前腳剛踏進車門的那一刻,一股突如其來的憂傷瞬間襲來,將他的心情拉入谷底。
「這是怎麼回事?」老師心中充滿疑惑。他感到非常困惑,明明今天心情非常好,怎麼會突然陷入憂鬱?他深知自己並沒有憂鬱症,因此這可能是某種心理創傷的反應。於是,他開始在列車上沉思,試圖找出原因。然而,直到列車到站,他依然沒有找到答案。
下車後,他緩緩走下火車站的階梯。每往下踩一步,他就在心裡問自己一個「為什麼」,並從第一個答案中再深入追問下一個「為什麼」。就這樣,他一步步往內心深處挖掘。他的腳步越來越慢,思緒卻越來越清晰。直到踩到階梯的最後一步,他終於找到了答案。
原來,在更早之前,他有一位 20 多歲的個案。她因重度憂鬱已經來找老師諮詢好一陣子了。有一天,她的狀況似乎穩定了,便向老師詢問是否能暫停諮詢。老師雖然心中有些疑慮,但客觀來看,她的病情確實好轉了許多。儘管內心覺得哪裡不對勁,他還是答應了她的請求。
然而,就在答應後的隔天,老師接到了一通電話 — — 那個女孩跳樓自殺了。當下,老師感到無比錯愕,但因為當時正忙於工作,他只能暫時將情緒壓抑下來,繼續處理手頭上的事。沒想到,這份情緒和記憶竟轉化為了創傷,埋藏在他的心底,直到那天踏上火車的瞬間,才被無意間觸發。
我當時聽完老師的故事,其實有很深刻的感悟。不只是這段經歷很讓人印象深刻,更是解答了我長久以來思考的問題:「憂慮該怎麼解決?」
老師透過不斷的自我問答,不只停留在表層的憂慮,更深入挖掘出內心最深處的情緒。或許有人會問:「面對這些埋藏最深的情緒,不是反而更痛苦嗎?」
確實,這過程是痛苦的。但也正因為真正理解了「為什麼」而痛苦,我們才有機會真正認識這個情緒。雖然它可能無法被完全解決,但因為我們知道了它是「誰」,才能學會接受它,並與它共存。接受自己的情緒,即使難過,也依然能保有繼續前行的力量。
同樣地,我也在學習接受現在的自己 — — 經濟上不如別人,日子常常一個人過,接受自己並非完美無缺,並與這樣的自己共存。說真的,我必須好好地體會這段低潮的時刻,因為它真的很難得。相信它也是我未來的養分,雖然現在很艱辛,但我相信這是一個完美的 U 字形 — — 所有的低潮,都是為了未來的高潮做準備。
所以,當我有情緒的時候,我會當下問自己「為什麼」:為什麼會有這個情緒?它是從哪裡來的?我在意的是什麼?還是有更深層的東西我沒察覺到?「啊~原來這一切又是我的沒自信在作祟。」一旦發現情緒的源頭,接下來就只是接受它、與它共存,然後繼續前進。
這次寫的,真的是有感而發。剛好今天心情沒有很好,也是想起老師的故事,然後一步步拆解自己的情緒,並寫下這篇文章做抒發。有時候創作也是種自我療癒,然後剛剛再聽陳奕迅16年前的歌「不要說話」,雖然歌再講的是愛情,但聽著這首歌,還是很有感觸,最後希望大家也能透過「為什麼」來了解自己的情緒,並對每一天都抱持著熱忱。